|
穩健創新 企業經理人深度訪談
企業訪談 工管定位-田鎮英副總經理、施志明董事長以及張季明總經理
|
工業工程的學生被問到的問題不外乎兩個:「你們系在讀什麼?」、「以後可以找什麼工作?」大多數人對於工管系有太多的不了解,甚至連本科系的學生也有可能抱著一知半解的心態。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工管系,我們特別去訪問了三位在企業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分別為田鎮英副總經理、施志明董事長以及張季明總經理,其實工管系的觸角可以觸及很多地方,舉凡製造業、科技業、醫學領域或建築業等等都可以看到工管人的身影。只要是牽涉到人、機、料的工作都會需要工管的人員來做整合,找工作將不會是太大的問題,重點是要把握自己所學,並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工作,才能在工作領域中有良好的表現。
既然有工業、管理四個字,系上所學的東西不外乎就是工業上所需之技能以及管理相關技巧,也因此,系上開設的課程非常多樣化,但這樣會不會產生什麼都學卻什麼都不精的結果呢?根據田副總的說法,工管系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其實是好處之一,而張季明總經理也在訪問中表示:專不專業不在於你學的東西是不是雜,而是在這裡面有沒有一些方法跟主軸。對於未來,如果你有明確的目標,你可以照著你自己所希望的腳步安排課程;相反的,對於那些還不清楚自己興趣在哪的人,工管系擁有多樣的課程,說不定能在裡面找到未來的方向。三位企業家也同時表示,為了能夠在某個領域中生存,除了工管本身所學之外,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不用太深入,但至少別人講什麼要能聽得懂、能跟別人溝通,進而完成工作,若連 LCD 是什麼東西都不懂,有哪間半導體公司會錄取他呢?為了能夠擁有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程跟證照將會是個不錯的方法。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其他領域知識與工管本身的訓練之外,個人特質也是他們所強調的重點,每個工作需要不同特質的人來擔任,舉生管的例子來說,個性不能太活潑,要細膩、靜的下來,否則一出錯排錯可能就會大亂,並且你要能夠證明你擁有這種個性,公司才能夠安心的錄用。
田鎮英副總號稱工業工程為一個無孔不入的學科,因其就業範圍非常廣泛,在每種行業都可紮根,這點是其他科系所比不上的,只要能過好好把握工管所學,依照自己的興趣加強其他專業領域,並且培養自己的個性,相信大家未來在職場上都能夠如魚得水。
本文作者 / 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
|
|

|
活力IE健康九九~工工成果發表會
工工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
「國科會99年度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將於 100 年 11 月 12 日 (星期六) 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誠摯歡迎計畫主持人參與盛會。期望藉由產官學界研究成果的分享與交流,擴大工工學門的研究領域與視野,提升工業工程與管理技術,以協助國家邁入下一個百年的嶄新紀元。
屏科大工管系全體師生將以南臺灣特有的熱情竭誠地歡迎近四百位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的教授嘉賓共饗知識盛筵。我們也將以有別於往常成果發表會的舉辦型式,讓各位教授嘉賓於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壓力當中能放鬆心情、品嘗buffet 佳餚、參觀國內外知名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以及悠遊漫步國家公園等級的校園美麗風景,同時並已洽詢墾丁及高雄的知名飯店提供優惠的住宿折扣讓教授佳賓能順道安排旅遊行程舒展身心。此外,本次成發會將於高鐵左營站提供專車接駁服務 (高鐵左營站至本校約 45 分鐘車程) 接送各位佳賓。詳細接駁服務以及住宿優惠內容請參閱成發會報名網站。期望您健康久久並與您共創活力 IE。
國科會99年度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成果發表會報名網站:http://140.127.13.36/ie99/
重要日期
計劃成果檔案上傳截止日期:2011/10/14 (五)
線上報名截止日期:2011/10/14 (五)
會議舉辦日期:2011/11/12 (六)
聯絡窗口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劉正祥 助理教授
信箱:liuch@mail.npust.edu.tw
電話:08-7703202,分機:7717
傳真:08-7740321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學府路1號 |
本文提供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
|
|
|
|
 |
工工應用升級 工具機新發展
工研院機械所委託東海工工規劃我國工具機發展策略 |
二年一度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於 100 年 3 月 1 日至 6 日在台北世貿中心盛大舉辦。基於本屆規模突破 15 屆紀錄 , 總計有來自全球 20 個國家 928家廠商參展 , 使用攤位規模首度超越東京國際工具機展 (JIMTOF),受到全球矚目。TIMTOS 不僅反映了後 EFCA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工具機產業市場與技術趨勢,也成為台灣相關產學互動的重要平台。
本校工工系劉仁傑教授接受工研院機械所委託,3 月 1 日起執行「後 EFCA 暨區域經濟整合下我國工具機產業發展策略」的兩年期計畫。工研院機械所吳東權所長與劉仁傑教授(如圖一)正式簽署了這項計畫,並一致認為, ECFA 是促進台灣工具機發展的重要觸媒,對台灣工具機產業的升級具備決定性的影響。工具機列入 ECFA 早收清單項目,關稅今年正式調降,直接成果十分顯著。然而,劉仁傑老師卻認為,相對於直接效益,後 ECFA 所牽動的台灣區域優勢,特別是聚焦日本、台灣與中國的新金三角關係,正帶動資金、人才與技術的板塊移動。

圖一、工研院機械所吳東權所長與劉仁傑教授
|
劉仁傑教授同時應邀在經濟日報發表專文,對新近趨勢作更完整的說明。他提出了三個重要動向,亦即日本在台新設與擴充據點、日本企業積極與台灣企業結盟、日台共同強化大陸與日本市場經營。他說,如果聚焦中國市場,台灣的產業群聚優勢、企業活用外部資源能力、對中國市場銷售能力,剛好都是日本最弱的環節。日本企業經由台灣據點的設立或與台灣企業結盟,能夠找到全新的市場機會與競爭力,技術基礎雄厚的日本高階人才,也能夠在台灣找到充滿生命力的發展空間。詳細內容請參閱附件。
劉仁傑老師長期與國內外工具機業者互動密切,此次利用受邀參觀 TIMTOS 機會,分別與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友嘉實業集團總裁朱志洋、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永進機械總經理陳重光、台灣瀧澤董事長米本勝行、崴立機電董事長關永昌、慶鴻機電董事長王武雄等企業經營者會晤。劉老師除剖析工具機發展趨勢觀察之外,並期許工具機產業用比較長期的視野,致力於國際合作、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育,以及根植產品技術與現場管理的企業升級,積極迎接未來十年邁向工具機強國的決定性挑戰。

圖二、劉仁傑老師剖析工具機發展趨勢
|
本文提供 /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劉仁傑教授
 |
 |
|

|
新人新氣象 東海工學院王院長走馬上任
東海大學工學院迎接新時代,積極建立產學合作創新機制 |
東海大學工學院成立於民國49年,自96學年度起配合社會需要及學校發展,工學院系所重組,目前由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 (簡稱化材)、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 (簡稱工工)、環境科學與工程 (簡稱環工)、資訊工程 (簡稱資工) 及電機工程 (簡稱電機) 等五個學系組成,皆設有碩士班。其中化材系、工工系及環工系並設有博士班;工工系設有高階醫務工程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資工系設有資訊工程在職專班,另設有工業自動化與企業協同研發中心。全院在校學生近2400 人,畢業校友大學部已逾 10000 人;碩博士班已逾 1850 人。
以工程科系的屬性言,東海工學院強調「理論與實務」連結、「教學與研究」並重、「學界與業界」結合、「跨系所」整合、「與國際」接軌,以培育國家與產業所需具備理論、實作、創新、設計、研究、整合等能力之優秀工程人才。此外,並善用東海大學為一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擁有科學、工程、管理、人文、社會及通識教育的支撐)、配合學校推動「全球環境及永續社會 (GREEnS)」計畫、結合區域產業特性與中部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群聚效應(例如太陽能產業) ,整合工學院現有五系的研發能量,在 (1) 能源永續、(2) 環境永續及 (3) 生命永續等領域,建立有特色的時代性與創新性工學院。為落實上述理念,甫於 100 學年上任之王立志院長將推動以下作法:
(1) 人才培養 (教學)
1. 大學部:除遵循各系已有的完整專業課程規劃外,未來將開設與推動院級跨系所共通性課程 (例如工程倫理、科技英文) 及整合性專業學程 (例如綠能及綠色材料學程),以配合社會所需及學校整體發展方向。
2. 推動「國內產業校外實習」與「國際職場實習 (International Internship)」,以強化學生「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能力。
3. 研究所:配合未來將推動的「特色研究中心」,規劃與整合各系所課程、實驗室及軟硬體環境。
(2) 研究發展
1. 整合跨系所研發能量,擬與著名國際級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提升國內外學術地位、與產業界緊密結合的一至二個「特色研究中心」(初步規劃替代能源、綠色材料與環境研究中心)。
2. 建置激勵與控管機制,讓校院及自籌經費充分有效的支持參與「特色研究中心」之各系所老師所提具競爭優勢研究計畫的各項經費。
3. 配合工學院發展特色,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教學與參與研究計畫。
4. 發展完整的產學合作研發策略:學術研究與發展最終目標就是希望研究成果有經濟效益或可對環境及社會造成正面影響。透過籌組「東海工學院產業理事會industry consortium」,發展完整的產學合作策略與機制,包含會員政策、智財權管理、技術移轉、專利申請等,以達成產學合作上最大效益。
(3) 國際化
1.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學習:與國際(含中國大陸)名校合作,提供“雙向的”學生暑期海外學習、交換學生、雙聯學位、交換教師、研究計畫合作等機會。
2. 配合東海大學將成立國際學院,工學院預計推動成立一跨系所以英語授課的「國際性碩士專業學程」:不但可招收優秀的外籍研究生,亦可考慮藉由國際性企業設置講座,提供獎學金,為其儲備人才。
(4) 空間規劃與軟硬體儀器設備
1. 有效益的規劃與協調工學院各系所的教學與研究用實驗室及軟硬體資源。
2. 工學院宜有一具說服力與科技感的整體空間規劃(例如工程與科技大樓),能執行與呈現上述「特色研究中心」的研究計畫與產學合作專案。
(5) 組織發展
1. 除院長外,擬設置副院長負責院內的教學、研究與資源規劃與整合,並邀請學界及業界代表設置 “院諮議委員會”,隨時掌握產業界脈動。
2. 規劃院屬「工業自動化與企業協同研發中心」,以充分發揮其重要的產學合作平台功能。
3. 籌組「東海工學院產業理事會」:邀代表性業界贊助並加入「產業理事會 industry consortium」,參與每年舉行一次的 Forum,除建立緊密的產學合作關係外,更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就業機會等。
4. 籌組「東海工學院校友聯誼會」:邀各系系友贊助並加入「校友聯誼會」,定期出版工學院 e-News,每年舉行一次的 Alumni Reunion,藉由建立緊密的校友關係,來支持工學院的長期發展。
本文作者 / 東海大學工學院 王立志院長

|
|
各校工業工程系 系所特色報導
清雲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
本系成立於民國 81 年,當時係屬健行工專之工業工程與管理科,設立之目的在配合國家經濟建設及發展,培育具有工業工程與管理學識之人才。其後配合學校改制與升格,於 88 年改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由於科技進展打破了時空之限制,商業的活動、觀念及行為均產生極大之變革;在數位化、電子化、服務化已無可避免地成為未來的基本商業運作背景環境時,本系亦不斷依經濟及社會發展脈動而擴大與強化規模與師資,其目的除拓展學生視野、培育新一代的「e 化」管理人才外,並將工業管理技術融入資訊與服務環境,以創造學生新價值。為了順應此大環境的變遷,本系在 100 學年度正式更名為「工業管理系」,分「服務管理組」與「資訊應用組」兩組招生。
一、工業工程師的定位
近年來全球經濟快速成長,產業逐漸由勞力密集轉變為技術密集型態。未來產業發展已無法單獨依賴各專門的學科,必須尋求一個有效的經營體系,從事預測、計劃、管制、改善,綜合協調及整合,對有限的資源做有效及合理的運用,以達到最大的整體利益。工業工程師的工作就是替產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幫助產業節省成本、創造利潤的魔法師。工業管理系,旨在培養結合工程與管理的跨界人才。
二、本系特色
1.四大專業學群之設計:因應知識經濟及資訊技術時代之來臨,依照市場及產業需求,設立「生產與作業管理」、「品質管理」、「企業電子化」、「人因工安衛」專業學群。2.特色學程之推動:除生產與作業管理學群為核心課程,其餘學群分別設立「品質技術工程師」、「企業電子化管理」、「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特色學程。3.現行最新法規政策之接軌:修畢「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學程,取得擔任「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執業資格。4.課程、證照與就業三位一體之串聯:規劃核心專業課程之「學習地圖」、學生核心競爭力提升之「證照地圖」、學生畢業後就業之「就業地圖」,提供學生學習、考照、就業之參考和方向。5.學生證照輔導之循序推動:本系循序開設證照輔導班,包括微軟MOS大師認證,企業電子化助理規劃師、六標準差綠帶管理、CQT品質管制師、輻射安全操作人員等。
三、課程規劃
課程設計上除了傳授學生工業管理相關知識之外,兩組課程分別依照服務管理與資訊應用兩個領域規劃。課程規劃方向旨在達成本系教育目標:(1)具備工業管理專業知識(2)學習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3)培育基礎技能(4)灌輸職場倫理觀念。課程規劃主要訓練學生 6 大核心能力:(1) 使用數學、科學思維的能力 (2) 管理技術的能力 (3) 資訊技術應用能力 (4) 基礎語言能力 (5) 工作倫理與溝通協調的能力 (6) 流程分析邏輯能力。
四、實驗室設置
本系根據課程規劃的四大主軸,並依照老師的研究領域,設置了許多的實驗室。包括生產排程實驗室、企業資源規劃實驗室、企業系統整合與應用實驗室、學生專題研究室、人因工程實驗室、資料辨識與分析實驗室、工作研究實驗室、品質管理實驗室、兩間電腦教室。其目的是以實驗室做為與產業界接軌的窗口,藉由產學合作,提供老師與學生從事實務的經驗,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師 資
本系師資陣容堅強,近年積極延聘國內外知名大學之博士師資,以提昇教學素質。目前計有專業教師 19 位,含教授 1 位、副教授 6 位、助理教授 9 位,講師 3 位。助理教授級以上均具博士學位,比例達 84%,三名講師均進修博士學位中,取得學位後助理教授級以上比例將達 100%。
六、畢業發展
工管系學生將來在產業界可能擔任的工作為生產製造、行政管理、品保或測試、企業資源規劃、安全衛生規劃等。職稱有生管工程師、生產設備規劃工程師、生產線規劃/排程工程師、品質/品保工程師、電子商務應用工程師、安規工程師、工業工程師、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等。升學進修管道為國內外工業工程、工業管理及相關企管或資管研究所。 |
 |
本文提供 / 清雲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
 |
|
 |
榮耀與肯定 元智工管雙傑
焦點人物-王國明教授、江行全教授
|
本系教授王國明前校長甫獲今年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第16屆傑出成就獎,這不僅代表著王教授的學術專業深獲肯定,同時也是元智的驕傲。斐陶斐榮譽學會原為天津北洋大學美籍教授愛樂斯 (J . H . Ehlers) 發起全國勵學會之組織,「斐陶斐」是希臘字母「 Phi-Tau-Phi」譯音,用以代表哲學、工學、理學 (Philosophia, Technologia, Physiologia) 三種學術。民國五十三年三月,原上海交通大學分會創立會員凌鴻勛先生受我國旅美學人李書田先生之委託,首先在臺恢復總會,各大學之分會亦繼之成立,選賢勵學,崇敬德業,以推進社會進步為主旨。 傑出成就獎即在此基礎下設立,凡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有傑出表現、對增進人類福祉有貢獻、提昇文化,科技方面有卓越成就皆可提名並經過審核得到榮譽。王前校長學識淵博、對提昇我國工業工程教育與福祉科技發展之貢獻良多,得此傑出成就獎榮譽為其長年成就之最佳肯定。
本系教授江行全副校長也在國際工業工程師學會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 IIE) 獲得 2011 年度 IIE 會士獎 (Fellow Award) —這是IIE頒發的最高會員等級獎項。以認可其對工業工程領域的重大貢獻。江教授是大中華地區僅有的六名 IIE 會士之一。 工業工程師學會於 1948 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工程專業學會,旨在為致力於改善品質和生產力的業內人士提供支援。IIE 目前會員約有 15,000 人,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為學生會員,而在非學生會員中,高達 70% 為業界會員。這樣高比例的業界會員是其他相關學會所少見的,主要因為 IIE 學會不是以散播學術研究成果為其宗旨,而是以提供醫療保健、服務運作、製造和物流、人類工程學,以及六標準差方面知識、訓練等交流機會;IIE 會士獎就是表彰這些成就於工業工程相關專業人士為其使命。江行全副校長也在此時與王前校長分獲殊榮,堪稱本系雙傑。

圖一、王國明 教授 |

圖二、江行全 教授 |
|
本文作者 / 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
 |
 |
|
盛暑的午後,外頭毒辣辣的驕陽正在逞威。桌上擺著鍾淑馨教授學生送過來的待簽論文;雖然是大熱天,心裡頭卻突然湧起一股寒意。論文審定書上看不到熟悉的鍾教授簽名,取代的卻是她的章印。當我正在坎坷不安的時候,電話鈴響卻帶來我最不想聽到的消息:「鍾教授過世了!」
鍾教授身體多恙。我會知道此事是在剛返國服務不久的時候。有一天,系上助理突然跑來找我,並希望我協助她移動剛心臟病爆發而動彈不得的鍾教授。合眾人之力才將鍾教授送到我車的後座上,再轉送省立醫院急診處。由於必須與時間賽跑,一路上共闖了六次紅燈。這是我第一次開車闖紅燈的經驗,但也讓我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學到事急從權的道理。後來很多老師的研究室都搬到管理二館的五樓,並且大家共用同一台飲水機。排隊取水的時候,更是大家閒話家常的好時機。飲水機旁,我聽到了更多鍾教授與病魔纏鬥多年的故事。為了尋覓良醫,她常奔波於新竹與高雄之間。雖然自己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毛病也不少;但每次和鍾教授互換治病心得時,總覺得她的奮鬥才是真正地膽戰心驚,她才是真正的生命勇者。
縱使病魔纏身,但我從沒看過鍾教授愁眉苦臉的樣子。同事這麼多年,我更沒看過鍾教授生氣或與人吵架;她總是笑臉常開,講話溫文儒雅。心胸廣闊,容忍異議,樂於助人,她擁有高貴的人格特質。由於鍾教授篤信佛教,難免令人聯想她是否為慈眉善目的菩薩轉世的,才會在受這麼多苦難後仍然這樣達觀。
鍾教授是非常有責任感的人。對研究生來說,好論文的誕生就像是好酒的面世,兩者都是需要長時間去醞釀才會看到品質。雖然她的身體常出狀況,但她仍然堅守教職而捨不得放下學生去休假。據我所知,鍾教授還有很多教授休假尚未享用,但也來不及使用了。燃燒自己,發光發熱只為照亮周遭;常想只能用「蠟炬成灰淚始乾」來形容她培育英才無數的敬業精神了。
鍾教授是非常有使命感的人。我剛負責系務之初,鍾教授就特地告訴我系主任的首要工作任務:聘新師資。隨後每次增聘師資時,鍾教授都會告訴我應徵教師專長對未來本系發展的影響。聽她的分析,我就知道她下過功夫去讀應徵資料。她是真正地關心系務的人。
鍾教授除了對教學非常專業外,她對撰寫論文的要求也非常高。她曾獲得本校管理學院傑出教學獎及多次工業工程學會頒發的「工業工程論文獎」。生命勇者、高貴人格、責任感、使命感、再加上教學與研究成果的雙重肯定,我想只有用文天祥的句子「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來懷念她了。
|
本文提供 / 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梁高榮系主任 |
 |
 |
 |
新學年度 人事新氣象
人事動態 |
(1) 正修工管
1. 高子傑老師送審通過助理教授
2. 謝俊明老師屆齡退休
(2) 中原工工
100 學年度饒忻系主任卸任,由蘇玲慧接任。
(3) 東海工工
王立志教授(學會中區召集人)8 月 1 日升任工學院院長
(4) 東南工管
7/31 起新任系主任為林秋堂
|
本文作者 /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

|
打造職場優勢提昇專業 工業工程師證照夯
工業工程師證照之歷史與展望 |
一、工業工程師證照歷史與回顧
工業工程為推動國家經濟建設之重要專業領域,其為唯一整合工程與管理,達到系統與效率的專業技能。有鑑於工業工程專業之重要性,中國工業工程學會成立教育及證照工作委員會,辦理工業工程專業之認證,認證考試力求專業、公平、嚴謹,以期能提高國內工業工程專業人員之專業能力與素質。「工業工程與管理」是可以決定企業在全球競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子,它不只是為了解決企業自動化的需求,更是協助企業流程合理化管理,藉由其專業技術,讓企業經營的體系制度更趨完善。
在台灣,經過本學會多年的推廣與坊間培訓中心開設的專門課程,工業工程與管理的概念已較以往普遍。當此概念日益普遍時,是否能適當的轉換知識為實務應用,已經成為企業選才時考慮的要點之一。因此,本學會於 89 年度起辦理證照考試,認證考試力求專業、公平、嚴謹,且在各科別在命題上,亦要求內容與產業需求相契合,期能符合社會需求與產業現況。藉由此鑑定制度,期望在學術界方面,可以提升教育之品質;對產業界而言,以提高國內技術人員之專業實務能力與素養為目標。
本認證考試之嚴謹及權威性為國內工業工程與管理相關領域之專家及企業主所認同與器重。且本證照聘請國內相關專長之學者專家擔任各科目命題召集人,再由召集人邀請學者專家擔任命題委員。以達學習IE重要技能,且能為進修或就業做充分準備。
證照說明
1. 八十八年度工業工程師證照考試初步規劃,選考科目建議由原先三科增加至七科,考生可同時報考多項專長認證考試。七科分別為:生產與作業管理、品質管理、工作研究與人因工程、系統分析與設計、作業研究、工程經濟、設施規劃。
2. 九十七年度「工業工程師證照」已列入科技大學評鑑認可之證照資料庫系統 5154 號及教育部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民間職業能力鑑定證書」認可編號 127。
3. 九十九年度新增「生產與作業管理技術師證照」與「品質管理技術師證照」兩張證照。
4. 一百年度工業工程師證照考試科目必考科目:生產與作業管理、品質管理與選考科目:設施規劃、工程經濟、作業研究、工作研究與人因工程。(須通過上列兩科必考科目及其中一科選考科目)。目前採取團體報名限 30 人(含)以上,以便享有團報優惠。
一、 工業工程師證照歷屆報考狀況

圖一 工業工程師證照考試歷屆考生人數與總考科數 |
本學會於89年度起辦理工業工程師證照考試,第一屆(90 年度)工業工程師證照考生人數僅 260 人至 99 年度已達到考生人數 1,197 人與考科總數達到 1962 科,到目前 100 年度考生人數約成長至 2000 多人與總考科數目已達到 3229 科。由此可知工業工程師證照考生人數與考科數目已持續成長中。
二、 工業工程師證照之未來展望
1. 確保並增進工業工程師執照認證之質與量。
2. 加強兩岸與亞太地區之交流及合作,擴展工業工程師證照對專業人士及產業發展之助益。
3. 增加對產業界之輔導及影響,強化產業界對工工證照之認同。
4. 提升工業工程教育之品質,強化其與產業及經濟發展之契合。
證照在未來發展潛力上,個人取得證書者可朝專業培訓人員發展,例如企業內訓顧問師、生產管理/品質管理相關講師;亦可增加個人競爭力、提高工作品質與效率,進而讓別人相信自己的專業能力,助於未來升遷。另一方面,本證照可以設定為學習者的階段性目標,經由擴大學習範圍,將個人能力多元化。對企業來說,員工具有工業工程的證照,可以提升相關職務的執行能力,助於公司人才培育。
由於此專業技能應用層面廣泛,本學會期望透過推廣,擴大民眾之學習意願,達到普及化與深植化,進而提升國內相關職務之能力水準,因此,對於提高國內產業之生產力意義重大。此外,以台灣經濟架構來看,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為主要支柱產業,其中製造業龍頭鴻海集團於內部成立工業工程學院,全面培養員工對工業工程專業能力與運用,顯示此專業能力為企業重視程度可見一番。
【工工學會】2011.01.22 工業工程師等相關證照考試_簡章下載
|
本文作者 / 勤益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林文燦教授兼院長

|